一、基础参数
车厢尺寸:长8.6米 × 宽2.59米 × 高2.59米
容积:≈ 57.7立方米(8.6×2.59×2.59)
限重:5443KG(12000磅)
标准托盘规格:1.2米×1米×1.5米(长×宽×高,含货物堆叠高度)
每托盘体积:1.8立方米(1.2×1×1.5)
二、理论装载能力
1. 按托盘数量计算
横向摆放:
车厢宽度2.59米 → 可并列放2列托盘(每托盘宽1米,间隙0.59米用于固定)。
车厢长度8.6米 → 每列可放7个托盘(8.6÷1.2≈7.16,舍去余数)。
总托盘数:2列×7个=14个托盘。
实际限制:
高度2.59米 → 每托盘堆叠高度不超过1.5米(常见安全限高)。
总载货体积:14托盘×1.8立方米=25.2立方米(远小于车厢总容积57.7立方米)。
2. 按重量计算
若货物平均密度≥ 216KG/立方米(5443KG÷25.2立方米),则重量先达限;
若密度<216KG/立方米,则体积先达限(但实际车厢空间利用率不足)。
三、实际装载场景
1. 轻抛货(体积优先)
示例:服装、塑料制品(密度约100KG/立方米)
最大装载体积≈57.7立方米 → 可装57.7÷1.8≈32个托盘。
实际限制:需人工堆叠至车厢高度2.59米(约1.7层,通常单层摆放)。
2. 重货(重量优先)
示例:金属零件、书籍(密度≥500KG/立方米)
最大装载重量5443KG → 可装5443÷500≈10.9个托盘(按每托盘500KG计)。
3. 平衡型货物
示例:电子产品(密度≈300KG/立方米)
重量上限允许18个托盘(5443÷300≈18.1),但体积仅需18×1.8=32.4立方米(仍有剩余空间)。
四、优化建议
混合装载:轻重货物搭配,充分利用空间与重量限额。
托盘尺寸调整:使用非标托盘(如1.0×0.8米)提高横向利用率。
动态计算:通过公式判断优先级:
货物密度>94.3KG/立方米 → 重量优先;
货物密度<94.3KG/立方米 → 体积优先。
关键密度=限重÷车厢容积=5443÷57.7≈94.3KG/立方米
五、法规与安全
重量分布:前轴荷载不超过30%,避免超载罚款。
固定要求:使用绑带、气囊填充空隙,防倾倒。
禁运物品:锂电池、液体等需单独申报。
总结表
货物类型 | 密度范围 | 最大装载量 | 限制因素 |
---|---|---|---|
轻抛货 | <94.3KG/立方米 | ≈32托盘(体积上限) | 车厢空间 |
平衡货 | 94.3-216KG/立方米 | 14-25托盘 | 空间与重量均衡 |
重货 | >216KG/立方米 | ≈10-11托盘(重量上限) | 车辆限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