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转运流程中清关和提柜的顺序取决于目的地国家的海关政策及运输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一、主流模式:先清关后提柜(以美国为例)
操作流程
货物到港 → 换单 → 提交报关资料 → 海关审核/查验 → 缴税 → 放行 → 提柜送货。
关键点:清关完成前,货柜暂存港口监管区,未放行不得提离。
典型国家
美国:强制要求先清关,亚马逊FBA货件需ISF申报+AMS舱单。
日本:需提前提交「インボイス」(进口申报单),清关后卡车才能提柜。
二、例外模式:先提柜后清关(欧盟/东南亚常见)
操作逻辑
货物到港 → 提柜至保税仓 → 分拣后逐票清关。
优势:避免港口堆存费,适合多批次拼箱货(LCL)。
**代表地区
欧盟:采用「二次清关」,如荷兰鹿特丹港提柜至保税仓,再发往德国/法国清关。
泰国/越南:允许提柜至自贸区仓库,分批处理清关手续。
三、如何判断适用哪种模式?
影响因素 | 先清关后提柜 | 先提柜后清关 |
---|---|---|
海关政策 | 严格(如美国CBP) | 灵活(如欧盟T1流程) |
运输方式 | 整柜(FCL) | 拼箱(LCL)/跨境电商小包 |
货物类型 | 高税商品/敏感品(如医疗器械) | 普货/低值样品 |
成本考量 | 避免滞港费 | 降低仓储分拨成本 |
四、给卖家的建议
提前确认规则:美国/日本务必100%先清关;欧盟可灵活选择保税仓清关。
文件准备重点:
美国:提单、Commercial Invoice、Packing List缺一不可。
欧盟:提前申请EORI号,准备ENS舱单。
查验应急方案:预留3-5天缓冲期,避免因海关查验导致卡车预约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