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即拍照取证
全面记录损坏细节:拍摄集装箱的外观、内部、门封、角件、地板、侧壁、顶部和底部等所有可见部位的损坏情况(如凹陷、裂缝、锈蚀、密封条破损等)。
记录环境信息:拍摄集装箱所处位置(如堆场、卡车或船舶上)、周边环境(如是否有其他集装箱或设备靠近),以及损坏可能相关的因素(如天气、装卸设备痕迹等)。
保存电子证据:将照片和视频备份到云端或发送至邮箱,避免原始文件丢失。
2. 及时通知相关方
向港口或堆场工作人员报告:要求堆场出具书面损坏证明(Damage Report),明确集装箱编号、损坏描述和发现时间。
联系船公司或承运人:通过邮件或传真发送损坏照片和堆场报告,要求确认责任归属,并明确拒绝承担非自身原因导致的损坏。
通知保险公司(如有):若货物已投保,立即向保险公司报案,提供损坏证据和初步调查结果。
3. 避免自行处理或掩盖损坏
切勿擅自修复:未经船公司或保险公司同意,不要尝试修补集装箱(如焊接、粘合等),以免影响责任认定。
拒绝签署模糊文件:若堆场或船公司要求签署未注明损坏细节的文件(如“完好无损”声明),可要求标注“条件接收”(Conditional Acceptance)并附上损坏描述。
4. 要求更换或维修集装箱
申请换箱:若集装箱损坏严重(如地板塌陷、门无法关闭),向港口或船公司申请更换为新箱,并保留换箱申请记录。
安排专业维修:若需维修,要求船公司指定认可的维修机构,并保留维修费用单据(如发票、维修报告),以便后续索赔。
5. 保留所有文件和证据
关键文件清单:
集装箱提单(Bill of Lading)
堆场或船公司的损坏报告(Damage Report)
拍摄的损坏照片和视频
与船公司、堆场、保险公司的书面沟通记录
维修或换箱的申请单据
保存期限:至少保留2-3年,以便应对后续争议。
6. 明确责任归属
常见责任方:
船公司:若损坏发生在运输或装卸过程中(如吊装不当、堆叠失衡)。
港口/堆场:若损坏发生在堆场内(如叉车撞击、存储不当)。
发货人/收货人:若损坏因装货不当(如超重、未固定货物)或卸货操作失误导致。
举证原则:通过时间线证据(如装箱照片、铅封记录、堆场报告)证明损坏并非自身操作所致。
7. 后续索赔或争议处理
提交索赔申请:若船公司或第三方需承担责任,向其提交索赔文件(含损坏证据、维修费用单据等)。
协商解决:优先通过协商解决争议,明确赔偿金额及支付方式。
法律途径:若协商无果,可依据提单条款(如适用《海牙规则》或《鹿特丹规则》)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关键注意事项
时效性:多数提单要求72小时内通知损坏,延迟可能导致索赔权丧失。
语言准确性:所有书面记录需使用英文或提单约定语言,避免歧义。
合作态度:保持与船公司、港口的沟通,避免因情绪化处理激化矛盾。
通过以上步骤,可最大限度保护自身权益,减少因集装箱损坏导致的额外成本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