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逊FBA后台创建发货计划时,系统自动将同一批货物拆分为多个批次(分仓),主要原因与亚马逊的物流算法、库存管理策略以及卖家操作设置有关。
一、分批次的核心原因
1. 亚马逊物流算法驱动
库存均衡分配:亚马逊通过算法将库存分散到多个仓库(如美国ONT8、CLT2等),确保商品靠近潜在买家,提升配送效率。
销售预测驱动:根据历史销售数据,系统将高需求商品分配到核心仓库,低销量商品集中到少数仓库,减少冗余库存。
2. 卖家账户设置限制
默认“分布式仓储”模式:若未开启“合仓服务”(Inventory Placement Service),亚马逊默认将库存拆分到不同仓库。
混合库存(Stickerless Inventory):使用亚马逊“混储”服务(默认选项)时,商品可能被分仓以匹配不同仓库的SKU需求。
3. 产品属性限制
大件/重货:超大尺寸(Large Bulky)或超重商品可能被指定到少数具备大件处理能力的仓库。
危险品/敏感品:含电池、液体等特殊商品需分开发往符合存储资质的仓库。
4. 库存容量限制
单个仓库容量不足:若目标仓库库存已满,系统会自动分配至其他可用仓库。
旺季仓储限制:Prime Day、黑五等促销季,热门仓库容量紧张,强制分仓。
5. 合规要求
多国税务合规:欧洲站因增值税(VAT)要求,需将库存分散到不同国家仓库(如德国、法国),避免跨境库存调配。
二、卖家应对策略
1. 调整账户设置
启用“合仓服务”(需付费):
路径:后台 → Settings → Fulfillment by Amazon → Inventory Placement Option → 选择“Inventory Placement Service”。
成本:按件收取合仓费(例如美国站约$0.3/件),适合高利润或低SKU数量的商品。
关闭“混储服务”:
选择“贴标库存”(需为每个商品贴FNSKU标签),减少分仓概率。
2. 优化产品信息
统一商品尺寸分类:确保产品尺寸/重量填写准确,避免因系统误判(如将标准件识别为大件)导致强制分仓。
拆分变体:若父ASIN下子变体尺寸差异过大(如服装不同尺码),可考虑分开发货。
3. 分批创建发货计划
小批量试探:先发少量商品(如10件),观察系统分配仓库,后续按相同仓库补货。
手动调整SKU组合:将同一仓库需求的SKU合并发货,减少分仓次数。
4. 利用亚马逊物流服务
AGL(亚马逊全球物流):使用亚马逊头程物流,可指定仓库并降低分仓概率(但运费较高)。
FBA卫星仓(AWD):通过亚马逊仓储分销网络,集中备货后由亚马逊自动调拨至各地。
5. 与亚马逊沟通
申请扩容:若某仓库常因容量不足被跳过,可联系卖家支持申请增加库容。
申诉分仓结果:提供证据说明分仓不合理(如商品为小件且非危险品),请求人工干预。
6. 接受分仓,优化成本
头程物流拼货:将分仓货物合并为一票货,发至第三方海外仓后再分拨至亚马逊仓库(需计算中转成本)。
选择经济运输方式:分仓后单批货重量/体积较小,可改用快递或空派(相比海运更灵活)。
三、分仓的潜在利弊
利 | 弊 |
---|---|
提升配送速度,降低尾程成本 | 头程物流成本增加(多仓库运输) |
分散库存风险,避免单一仓库断货 | 管理复杂度上升(多批次跟踪) |
符合亚马逊算法偏好,可能获得流量倾斜 | 合仓服务额外费用高 |
四、注意事项
避免强制合仓:人为合并不同仓库的货件(如修改发货地址或标签)可能导致入库延误或账号风险。
定期审核设置:检查账户的仓储模式(合仓/分仓)、危险品标识等设置是否符合当前业务需求。
灵活策略调整:旺季前预留分仓导致的物流时间,避免断货。
总结
分仓是亚马逊基于大数据和物流效率的默认策略,卖家可通过付费合仓、优化产品数据、调整发货节奏等方式减少分仓影响,但需权衡成本与效率。对于中小卖家,接受分仓并优化头程物流可能是更经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