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Q4,总有卖家开始紧张:黑五库存定了吗?圣诞货发了吗?Listing优化好了没?更扎心的是,一查物流排期,发现海运已经爆舱,空运价格翻倍,海外仓入库预约排到了一个月后。
结果就是,货没赶上促销,销量目标泡汤,白白错过一年中最关键的销售窗口。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是很多人还在用“临时准备”的思路应对旺季,忽略了跨境物流的真实节奏。
其实,经验丰富的卖家早就摸清了规律:想在旺季稳住供应,现在就得动起来。从国内发货到海外仓上架,整个过程至少预留45天,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为什么是45天?
听起来好像很久,但拆开来看每一步,时间其实很紧。
先说头程运输。海运从订舱、装柜、报关到起航,通常需要5-7天准备。航程本身25-30天不等,加上目的港清关、提柜、派送,顺利的话也要35-40天。一旦遇到港口拥堵、天气影响或查验,再加一周也不稀奇。
货到海外仓还没完。入库需要预约,尤其是旺季,仓库作业饱和,可能要排队几天才能安排卸货。之后是拆箱、点货、质检、上架,一套流程走下来,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
算下来,45天只是基本操作。如果你还涉及换标、重新包装或分批发货,时间还得往前推。
越晚发货,风险越高
等到9月甚至10月才开始安排补货,问题会集中爆发。
首先是仓位紧张。海运舱位抢不到,只能选贵的渠道;海外仓爆仓,可能拒收或加收高峰期附加费。
其次是时效失控。哪怕货发出去了,也可能卡在港口赶不上促销节点。亚马逊FBA还有预处理限制,一次性入仓数量有限,发得晚等于卖得少。
最后是应急成本飙升。一旦发现货不够,只能走空运救急。单价可能是海运的3-5倍,利润直接被吃掉一大块。
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年都在发生的现实。
如何规划45天的节奏?
建议把备货周期分成三个阶段来管理。
第1-15天:计划与备货
分析去年销量数据和当前动销趋势,确定各SKU补货量。同时协调工厂生产、打包、贴标,确保货物能在预定时间发出。
第16-30天:订舱与发运
根据销售节奏安排分批发货,避免集中到港。提前确认运输方式、目的仓地址、报关资料,减少中间延误。
第31-45天:跟踪与入库
实时跟进船期或航班动态,确认到港时间。提前联系海外仓预约入库,准备好后续上架或调拨计划。
这样一步步推进,才能保证货按时上架,不耽误任何一场促销。
小卖家更要提前准备
有人觉得,大卖家才需要提前45天,小卖家订单不稳定,没必要那么早动作。其实恰恰相反。
大卖家有议价能力和资源调配优势,小卖家一旦错过时机,补救空间更小。而且小批量发货更容易被优先处理,只要安排得当,反而能更快完成周转。
更重要的是,提前发货不等于一次性压大量库存。可以按周或按区域分批发,既能控制风险,又能保证持续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