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跨境的,谁没经历过“一觉醒来,爆款变滞销”的心酸?
前几天一个卖家朋友跟我吐槽:
“我在德国仓压了两千个露营灯,夏天没卖完,现在秋风都起了,平台还在收仓储费,每天睁眼就是钱在烧。”
他问:到底是花钱销毁,还是咬牙运回国内?
这问题,几乎每个在欧洲有库存的卖家都得面对。
今天,咱们不画饼,不吹牛,就掰开揉碎,算一笔实实在在的成本账。
一、滞销品的“三座大山”:仓储费、处理费、机会成本
先认清现实:
滞销品不是“存着等机会”,而是“每多放一天,就多亏一笔钱”。
在欧洲,这三笔账最要命:
长期仓储费
亚马逊FBA、第三方仓普遍规定:存放超6个月,仓储费翻倍甚至十倍。
比如一个标准小件,每月收€0.3,超期后可能涨到€3,一年下来就是€36/件——比进货价还贵。处理决策成本
你犹豫一天,就少一天处理窗口期。等平台清仓、旺季调拨、折扣活动……机会稍纵即逝。现金流占用
货压在海外,钱就回不来。这笔资金本可以去测新品、补爆款,结果被“死库存”锁死。
所以,拖,是最贵的选择。
二、选项一:本地销毁——“止损”还是“割肉”?
很多人一听“销毁”,就觉得是“打水漂”。
但现实是,在欧洲,销毁往往是成本z低的选项。
来看一组真实数据(以标准小件为例):
| 项目 | 费用 |
|---|---|
| 本地销毁费 | €0.2 - €1.5 /件 |
| 人工处理+系统操作 | €0.1 - €0.3 /件 |
| 合计 | €0.3 - €1.8 /件 |
看起来是损失了货值,但你要算另一笔账:
如果不清掉,继续存一年,光仓储费可能就€30+/㎡,摊到每件上轻松破€2。
而且,大件商品销毁成本涨幅明显。
比如2019年亚马逊欧洲站调整后,部分大件销毁费从€0.25涨到€3.4,翻了十几倍。
但即便如此,比起动辄€20+/件的回运成本,销毁依然更划算。
✅ 适合销毁的情况:
单价低、体积小(如手机壳、数据线)
易过期、有保质期(如美妆、食品)
品牌保护要求高(怕被低价倾销)
回运成本远高于货值
三、选项二:退回国内——“抢救”还是“添乱”?
“运回来,总比烧了好。”
这是很多卖家的第一反应。
但真相是:回运,可能是最贵的“心理安慰”。
来看回运成本构成:
| 项目 | 费用估算 |
|---|---|
| 海外仓出库费 | €0.5 - €1 /件 |
| 欧洲本地运输 | €1 - €3 /kg |
| 跨境海运(门到门) | €4 - €6 /kg(拼柜) |
| 国内清关+派送 | ¥50 - ¥100 /票 |
| 总成本 | €8 - €15 /kg |
换算一下:
一个500g的露营灯,回运成本就要€4-€7.5。
如果进货价才€5,你等于花比货值还高的钱,把东西搬回来。
更别说:
海运周期45-60天,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国内还得找地方存,又是一笔仓储费
二次销售?渠道在哪?谁来运营?
除非你有明确的国内销售渠道,或者产品价值极高(如精密仪器、定制设备),否则回运=增加沉没成本。
四、有没有第三条路?这些方式你可能没试过
别忘了,滞销品处理,不止“销毁”和“退回”两个选项。
1. 本地清仓/折扣销售
通过平台Outlet、Outlet Mall、B2B分销渠道低价甩卖。
哪怕卖€1,也比销毁强。
关键是要快,利用黑五、圣诞前的清仓窗口。
2. 换标换包装,二次上架
换个标签、换个主图,当成“新品”或“限量款”重新推。
尤其适合因Listing下架导致的滞销。
3. 捐赠或合作置换
部分国家允许企业捐赠商品抵税。
或者与本地商家合作,当赠品、抽奖礼品送出,换品牌曝光。
4. 拆解回收
电子产品可拆解电池、金属、塑料,按废料出售。
虽然单价低,但至少能回点血。
五、决策建议:一张表帮你判断
| 情况 | 建议方案 |
|---|---|
| 单价低、体积小、回运不划算 | ✅ 本地销毁 |
| 货值高、可维修、有再售渠道 | ✅ 退回国内 |
| 有季节性、明年还能用 | ✅ 转仓或换标二次上架 |
| 品牌保护要求高 | ✅ 销毁 + 出具证明 |
| 数量大、平台有清仓活动 | ✅ 折扣销售优先 |
| 大件商品、销毁费暴涨 | 综合评估,优先移除至低成本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