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的链条上,海外仓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曾经靠着“一件代发”日进斗金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海外仓行业正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价格战席卷全美,一单利润从巅峰时期的10美元,一路跌至如今的0.3美元。
在这场厮杀中,效率成了生死线。而决定效率的核心,并非只是机器与系统,更是站在仓库一线、穿梭于货架之间的海外仓工人。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普通的海外仓工人,一天到底能发多少单?
人工时代:靠Excel和微信,200单就濒临崩溃
很多小型海外仓起步时,没有系统支撑,全靠人工+Excel表格+微信群沟通来运作。入库靠手写登记,拣货靠人脑记忆,打包靠经验核对。
在这种模式下,一个熟练工人一天能处理200—300单,已经是极限。一旦订单量突破这个阈值,错发、漏发、库存不准的问题就会频繁出现。
有从业者回忆:“那时候两个人干一整天,最多也就发400单,还经常被客户投诉发错货。压力大到晚上睡不着。”
更可怕的是,这种低效模式无法规模化。每多接一个客户,管理复杂度就成倍上升。一个仓库如果日均出单超过500,基本就要靠“人海战术”硬撑,成本飙升,利润却越来越薄。
系统加持:PDA扫码+波次拣货,一人日均600单成常态
随着竞争加剧,越来越多海外仓开始引入WMS(仓储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一套成熟的系统,配合PDA扫码枪、标签打印机和分区作业流程,彻底改变了工人的工作方式。
现在,在不少运营规范的海外仓里,工人的标准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手持PDA接收任务,系统自动提示最优拣货路径;
扫码确认货位和商品,系统实时扣减库存;
每单一标签,自动生成SKU清单和面单信息;
分区打包,流水线出库,全程可追溯。
在这种智能化协作下,一名工人日均发货量可达600单以上,甚至更高。有实际案例显示:某东南亚仓在上线系统后,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发货量从每日300单提升至1200单,错误率从2.3%降至0.2%。
这不是个别现象。在美国洛杉矶等主流集散地,那些日均发单量在5000—20000单的成熟仓库,背后都有一套高效的“人机协同”体系。工人不再是单纯的手力劳动者,而是系统的执行节点。
极致效率:大仓自动化,单人效能再翻倍?
当然,也有走在前沿的大型海外仓,开始全面推行自动化。
比如xx股份在其美国自营仓中,已大规模使用AGV搬运机器人、机械臂码垛贴标、全自动流水线贴单出库。这些设备大幅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尤其是在重货、大件商品的处理上,效率提升显著。
在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下,工人角色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亲自拣货,而是负责监控系统、维护设备、处理异常订单。
虽然具体“每人发多少单”难以精确统计,但从整体仓效来看,这类大仓的人均产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有数据显示,部分头部海外仓的日均人均发货量已突破800—1000单。
但这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动辄数百万美元的系统开发与硬件采购,加上高昂的本地人力和租金成本。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海外仓而言,这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实困境:卷价格,也得卷效率
根据2025年初的数据,美国市场的一件代发服务费已被压到0.3—1.5美元/单。业内普遍认为,1.5美元是商业仓的盈亏平衡线,低于这个价格,基本就是“做一单亏一单”。
在这种极端低价下,谁的效率高,谁就能活下来。
家庭仓凭借“房子就是仓库、自己就是管理员”的零成本优势,一度抢占市场份额;但它们缺乏系统支持,规模受限,很难长期稳定承接大批量订单。
而正规商业仓要想生存,就必须靠系统提效、靠规模摊薄成本。否则,即使工人每天拼尽全力发500单,也抵不过单价跌破1美元后的亏损黑洞。
效率之争,本质是生存之战
回到最初的问题:海外仓工人一天能发多少单?
答案不再是简单的体力输出,而是取决于他背后的系统能力、流程设计和管理模式。
在落后仓:200—300单已是极限;
在智能仓:600单以上成为标配;
在自动化大仓:单人效能可能突破千单。
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每一个包裹的准时送达,依然离不开那些在仓库里奔走的身影。他们是跨境电商全球化最底层的齿轮,也是这场效率革命中最真实的一面镜子。
当行业从“暴利”走向“微利”,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准确率发出更多的单,谁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