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下半年,跨境电商卖家最头疼的不是订单变多,而是物流成本突然“失控”。
尤其是进入第四季度,黑五、网一、圣诞节接踵而至,全球货运需求暴增,海运、空运价格水涨船高,海外仓的入库、出库、派送费用也跟着全面上调。不少卖家发现,明明销量没翻倍,利润却被暴涨的运费“吃掉”一大块。
面对旺季运费的“涨”声一片,难道只能被动接受?当然不是。
提前做好准备,掌握以下3个实用策略,就能有效规避成本飙升,稳稳度过旺季。
方法一:提前备货,避开高峰窗口期
旺季运费为什么贵?核心原因就两个字:紧张。
舱位紧张、仓库紧张、派送人力紧张。供需失衡,价格自然上涨。
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打时间差——把原本计划在9月、10月发的货,提前到7月、8月发出。
这个时间差有多重要?
据行业数据,同样是发往欧洲的海运头程,8月初的运费可能还是每立方米800美元,到了9月底就可能突破1200美元,涨幅超过50%。空运更夸张,旺季高峰期价格往往是淡季的2-3倍。
怎么做?
利用销售数据预测爆款,提前锁定库存需求;
与工厂协商生产周期,争取在6月底前完成备货;
选择淡季发货,不仅能省运费,还能确保货物在旺季前顺利入仓,避免因延误错过销售黄金期。
记住:越早规划,越能掌握主动权。
方法二:优化库存结构,减少无效仓储
很多卖家在旺季前盲目备货,结果导致部分商品滞销,不仅占用了宝贵的仓容,还被收取高额的长期存储费,甚至面临清仓损失。
海外仓不是“保险箱”,存得越多,成本越高。尤其在旺季,仓库操作费、管理费、出入库费普遍上调,每一平米的浪费都在直接吞噬利润。
怎么做?
精准分拣:只发确定会畅销的商品,避免把新品或滞销款大量发往海外;
控制单次发货量: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补货策略,降低库存压力;
设定库存上限:根据历史销售数据,为每个SKU设定z高库存天数(如60天),超量部分坚决不发。
合理规划库存,不仅能减少仓储支出,还能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把钱用在更关键的地方。
方法三:分散物流渠道,避免单一依赖
很多卖家习惯只用一种运输方式,比如全靠海运,或者全部走空运。但到了旺季,任何单一渠道都可能出现“断流”风险:海运爆舱、空运停航、铁路延误。
一旦依赖的渠道出问题,你只能被迫选择更贵的应急方案,比如临时改为空运,成本瞬间翻倍。
怎么做?
组合使用多种运输方式:主货走海运,少量急货走空运或铁运,形成互补;
布局多国入仓路径:不要只从一个国家清关入仓,可考虑从不同口岸进入欧洲,分散风险;
预留应急方案:提前了解不同渠道的时效和价格区间,一旦主渠道受阻,能快速切换。
物流渠道越多元,你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也越能避免被“坐地起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