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国卖家选择将货物提前发往欧洲海外仓,实现本地发货,提升物流时效。这本是提高客户体验、抢占市场的好策略,但不少卖家在实际操作中却频频踩坑,轻则增加成本,重则导致库存报废、店铺受限。根据行业经验,以下这三个错误,几乎90%的卖家都曾犯过。提前了解,才能有效规避。
一、只看低价,忽视合规与安全
很多卖家在选择海外仓时,第一反应就是“哪家便宜用哪家”。殊不知,海外仓储涉及清关、税务、消防、环保等一系列合规要求,不是所有仓库都能合法合规运营。
一些低价仓库为了压缩成本,可能存在:
使用非正规清关渠道,货物来源不明;
仓库未通过当地消防或安全认证,存在被查封风险;
存储环境不达标,尤其对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敏感货易造成损坏;
没有购买仓储保险,一旦发生火灾、水灾,损失全部由卖家承担。
更严重的是,如果仓库因违规被查,你的货物可能被扣押甚至销毁,而你作为货主也难逃责任。
提醒:价格固然重要,但合规性、安全性才是底线。不要为省小钱,冒大风险。
二、忽略禁运品清单,货物被拒收或罚款
每个国家对进口商品都有明确限制,而海外仓作为接收方,也会有自己的禁运品规定。但不少卖家在发货前没有仔细确认,导致货物到仓后被拒收,甚至产生高额处理费或罚款。
常见的“高危品类”包括:
液体类:香水、指甲油、喷雾剂(属于危险品,运输和存储要求极高);
电池类:内置锂电池产品(如蓝牙耳机、充电宝),需提供UN38.3认证等文件;
化妆品与护肤品:部分含特殊成分的产品需符合欧盟REACH、CPNP等法规;
品牌侵权商品:即使你在平台上能卖,仓库也有权拒绝接收涉嫌侵权的货物。
一旦货物被认定为禁运品,不仅无法上架,还可能面临退运、销毁或罚款,来回运费和时间成本巨大。
提醒:发货前务必向仓库索要最新的禁运品清单,并自查产品是否符合欧洲法规。
三、不做质检就直接上架,售后问题接踵而至
很多卖家认为:只要货到了海外仓,就可以立刻开始销售。于是,一批货物刚入仓,还没来得及检查,就同步上架。
这种做法风险极大。因为:
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包装破损、产品划伤;
批次质量问题未被发现,导致集中退货;
数量短少或错发,影响后续订单履约。
等到买家收到货投诉时,为时已晚。差评积累、退款率上升,直接影响店铺评分和平台流量。
更有甚者,亚马逊等平台会对频繁出现“物品状况不符”的卖家进行警告甚至停售。
正确做法:货物到仓后,先安排抽检或全检,确认数量、外观、功能无误后再上架销售。虽然多花一点时间和费用,但能避免更大的损失。